800名代表评议上海市长报告:不能满足于“有没有”,更注重“好不好”
上观新闻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怎么融合发展?如何激活消费活力?“两旧一村”改造怎么持续推进?7月31日下午,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举行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代表围绕龚正市长代表市政府作的上半年工作报告进行评议。
黄莉新代表在评议中表示,今年以来,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统筹抓好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五个中心”能级持续提升、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要按照中央和市委部署,聚焦“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各项工作,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人大代表要认真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更好在本职岗位上实干笃行,在依法履职上奋勇争先,在联系服务群众上用心用情,助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早抓快落实惠企政策
“报告彰显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锐意进取的决心。”代表们认为,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上海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能取得5.1%增速,成绩来之不易。
稳企业,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一环。今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再次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实施营商环境改革8.0版行动方案。陆益代表建议,政府各部门在政策出台后要定期开展“回头看”,对效果不佳、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政策要及时调整。
在刘平代表看来,要抓早、抓快落实惠企政策,让企业尽早、尽快受益,建议在保障头部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腰部企业的扶持,关心小微企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上海正在抓紧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王明法代表建议,平台应聚焦出海企业普遍面临的需要和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这个平台不仅要服务上海的企业,还要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企业,让上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引领区。”陈峰代表提出,要培养、招揽一批在实务上真正了解世界各国规则的人才,把涉外服务做深做细。
“稳增长,第一条就是全力扩消费。”汪泓代表说,银发经济是激发消费活力的“新蓝海”,银发经济可能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但投资周期很长,回报率偏低。因此,政府部门要考虑怎么有效发挥财政引领作用,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前提下,打造更加细分的市场,让老年人敢消费、愿意消费。
“文旅产业是一座金矿,但我们目前在文旅产品开发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许丽萍代表以“一江一河”为例,像这样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的优质文旅资源,目前开发仍处于碎片化、浅层次的阶段,建议组建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系统的创意开发和商业运营,充分挖掘其价值,提升城市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蔡祎婧代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赛事经济对消费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挖掘释放消费潜力,加强体育赛事引流,更好实现体育搭台、文化唱戏,促进文体旅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真实销量。
人才是科创最核心的要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背后折射的是整座城市的战略使命、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过去,上海注重与国际对标,更多聚焦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现在我们欣喜看到,对初创企业和早期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显著增强。”吕琰代表说,报告中提到,将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上海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生态,为各类创新主体打造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
“人才是科创最核心的要素。”市人大代表韩威提到,目前不少科创项目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的人,这类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创新生态中的纽带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而针对不同类型、功能的科技服务主体,政策导向也给出了明确指引,以达到“利出一孔”的效果。
“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可以说有力有效,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给中小企业、新兴企业赋能的能力非常强。”周秀华代表认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让更多科研院校的论文、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或应用产品。
在李谦代表看来,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加速科创成果转化,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布局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和特色产业园区一体化建设,打造物理空间邻近、创新协同的科创共同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科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
刘小龙代表建议,引导更多政府基金和国有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发展的“新蓝海”,出台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生物医药和产业发展步伐。
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代表们一致认为,上半年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下半年要继续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市长的报告把加大稳就业力度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杨佳瑛代表说,上半年上海城镇新增就业33.07万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的55.11%,顶住了“关税战”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接下来,要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稳就业措施。比如,坚持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一帮到底”,只要本人有就业意愿,就会精准提供岗位推介、职业指导等服务,推动尽早实现就业。
今年是“两旧一村”改造三步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姚树良代表建议要做好后续工作,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系统性开发和道路规划,让更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和风貌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邱晏代表认为,可以借旧改之机,进一步改造完善城市二次供水相关设施的建设标准,切实提升居民用水质量。
目前,上海有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门诊量超过7700万人次,占全市常住居民门诊总量近四成。王尔松代表注意到,作为家庭病床服务的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动力不足、服务能力难以匹配实际需求等问题。建议将服务主体范围扩展至全市二、三级医院,借助其更优质的软硬件设施,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
着眼现在,也要面向未来。施政代表说,希望在实施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和编制“十五五”规划时,能够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工作,工作理念也不能满足于“有没有”,要更加注重“好不好”。韩顺芳代表也建议,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相关民生改善项目的落地实施,持续做好城市更新的“后半篇文章”。
原标题:《800名代表评议上海市长报告:不能满足于“有没有”,更注重“好不好”》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 王闲乐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线上配资排名-股票配资10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